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2020年, 4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4-26
      

  • 全选
    |
  • 徐志
    2020, 41(3): 163-169.

    摘要:靛红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发挥抗肿瘤活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个基于靛红结构片段的抗肿瘤药物如舒尼替尼和尼达尼布等已用于各种癌症的临床治疗,因此靛红类化合物在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自2015年以来所发展的靛红杂合体在抗肿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还探讨了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以期为设计和开发具有高活性的靛红杂合体指明方向。

  • 宋旭锋,孙志成
    2020, 41(3): 170-178.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变化,癌症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之势。二茂铁类化合物具有廉价、稳定、亲脂、强氧化还原和低毒等特性,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二茂铁-酚杂合体Ferrocifen对包括耐药肿瘤细胞系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系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当前,此类化合物正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为人类健康服务。显然,二茂铁杂合体在抗肿瘤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近年来二茂铁杂合体在抗肿瘤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作出概述,以求为药物化学家进一步设计活性更高的杂合体提供参考。
  • 王丽平, 邓桂英, 徐沙丽
    2020, 41(3): 179-184.
    喹啉结构片段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可供修饰的位点较多,在发现全新结构骨架愈发困难的今天,喹啉已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结构单元。喹啉类化合物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作用于肿瘤细胞,对包括耐药肿瘤在内的多种肿瘤具有良好的活性。本文综述了喹啉杂合体在抗耐药肿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设计和开发具有高活性的喹啉杂合体指明方向。

  • 刘晓峰
    2020, 41(3): 185-192.
    香豆素结构片段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可修饰的位点较多,在新药研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香豆素类化合物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发挥抗肿瘤活性,故此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广谱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其中,Irosustat (STX64)具有良好的抗乳腺癌活性,目前正处于临床评价阶段,有望于不久的将来为人类健康服务。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所发现的具有优秀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半抑制浓度或50%生长抑制所需的药物浓度<10 μmol/L或具有体内活性)的香豆素杂合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总结了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徐志
    2020, 41(3): 193-200.
    除经典的抗疟疾活性外,青蒿素类化合物还具有潜在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青蒿素母核中的倍半萜内酯结构片段可在肿瘤细胞血红素二价铁离子的作用下发生开环反应,产生能抑制肿瘤转移、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和血管生成的高活性自由基,促使肿瘤凋亡。青蒿素单核衍生物往往由于抗肿瘤活性较低等因素限制了这类化合物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而青蒿素二聚体和杂合体则普遍具有更高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极大兴趣。本文着重介绍了近五年来基于青蒿素母核的二聚体和杂合体在抗肿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启迪药物化学家更合理的设计此类化合物。

  • 樊静, 王超, 刘娜, 张彦, 张杰
    2020, 41(3): 201-209.
    近年来,耐药肿瘤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之势,已成为临床医师所必需经常面对的棘手问题。因此,研发对耐药肿瘤具有优秀活性的新型药物迫在眉睫。查耳酮和唑类化合物可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多种酶、受体和信号通路等,具有潜在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将查耳酮与唑杂合可能会获得具有多重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肿瘤候选物,是对付耐药肿瘤的有效策略。本文综述了查耳酮-唑杂合体在抗肿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总结了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刘晓峰
    2020, 41(3): 210-221.
    1,2,3-三氮唑可由点击化学制得,其衍生物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值得一提的是,某些1,2,3-三氮唑衍生物正处于治疗癌症的临床评价阶段,有望于不久的将来为人类健康服务。因此,1,2,3-三氮唑在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将1,2,3-三氮唑与其它抗肿瘤药效团相结合所得的杂合体具有提高抗肿瘤活性和克服耐药性的潜力,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具有优秀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1,2,3-三氮唑杂合体的研究进展,以指导药物化学家更合理的设计此类杂合体。
  • 宋旭锋,孙志成
    2020, 41(3): 222-227.
    1,2,4-三氮唑药效团可通过各种非共价键作用与多个药物靶点结合,其衍生物在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占据重要位置。本文将概述半抑制浓度或50%生长抑制所需的药物浓度<10μmol/L的1,2,4-三氮唑杂合体在抗肿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药物化学家进一步设计活性更高的杂合体提供参考。

  • 白明勇,周钥,姜雪冰,程忠,吴逸凡,杨洪致,陈秋红
    2020, 41(3): 228-234.
    目的    制备紫薯花青素胃漂浮缓释片,并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进行处方优化。方法    采用湿法制粒压片,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主要辅材、碳酸氢钠为起泡剂、共聚维酮为黏合剂以及乳糖等制备紫薯花青素胃漂浮缓释片,以体外漂浮性能和体外释放度为评价指标,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剂处方,并进行验证。结果    最佳处方为: HPMC 19.08%、碳酸氢钠14.34%、共聚维酮7.12%、乳糖49.46%,整粒后加入硬脂酸镁1%。经最优处方制得紫薯花青素胃漂浮缓释片,起漂时间<5min,续漂时间>11h,体外释放曲线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11h累积释放率可达95%以上。体外释放曲线拟合方程后,证明其体外释放为非Fick扩散,过程以扩散与骨架溶蚀为主。结论    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筛选出最佳处方,按照最优处方制备的紫薯花青素胃漂浮缓释片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并且能够持续缓慢释药。

  • 胡音音,张亚东,刘红霞,卢庆文
    2020, 41(3): 235-239.
    目的    分析豫西南地区某医院患者血培养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血流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临床送检血培养阳性的468株病原菌及其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468株血培养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共243株,占51.92%,分离率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74株(37.18%)、金黄色葡萄球菌(6.20%)和屎肠球菌(3.85%),主要分布在儿科和新生儿病区;革兰阴性菌共220株,占47.00%,分离率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106株(22.65%)、肺炎克雷伯菌(12.18%)和鲍曼不动杆菌(3.42%),主要分布在普外科和重症医学病区;真菌5株,占1.07%。血培养阳性率排名前3位的科室依次是内分泌科,普外科和新生儿重症。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较严重,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发生率分别为52.30%和51.70%,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大肠埃希菌ESBLs的发生率达50.9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6.30%和28.1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62.50%。结论    南阳市中心医院血培养分离菌以葡萄球菌和肠杆菌科为主,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应引起高度重视,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MRSA仍是防治重点。

  • 姜洪文,刘青华,齐文晶,王金文,付宝庆
    2020, 41(3): 240-242.
    目的    调查大庆油田总医院临床分离的454株无乳链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6年1月—2018年12月大庆油田总医院分离的454株无乳链球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4株无乳链球菌主要分离自阴道分泌物标本(62.8%)、尿液标本(17.4%)及血液标本(6.6%);患者主要分布于妇科(55.5%)、泌尿外科(11.7%)、产科(8.6%)、肾内科(3.5%)及肛肠科(2.6%);本地区无乳链球菌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左氧氟沙星(82.9%)、环丙沙星(82.6%)、克林霉素(76.7%)、四环素(44.5%)及呋喃妥因(8.7%),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及替加环素全部敏感。结论    本地区无乳链球菌感染者以非孕妇成人为主,新生儿及产妇仅占9.7%;无乳链球菌主要分离自泌尿生殖系统(80.2%);本地区无乳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克林霉素耐药严重;青霉素、氨苄西林仍是本地区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姚欣,黎彧利
    2020, 41(3): 243-246.
    目的    研究呼吸病区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为控制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院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呼吸病区19株非同一患者、1株医护人员手和3株病房围帘,共23株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用Phoenix100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用随机引物多态性DNA(RAPD)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PCR方法检测IMP、OXA、VIM、TEM耐药基因型以及I、II类整合子。结果    23株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IPM)和美罗培南(MEM)耐药,对黏菌素敏感率为100%中除1株病人来源株以外,其余22株对10种抗菌药物均具有相同药敏谱,脉冲场凝胶电也显示该22株为同一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携带TEM β内酰胺酶、OXA-23苯唑西林酶、I类整合酶阳性率分别为95.7%、69.5%及82.6%。结论    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复杂,呼吸病区医院感染爆发可能与医护人员手卫生和病房围帘相关,应采取有效的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 杜娟,李薇,桑卫洪,马顺高,张灿清,张灿梅,蒙健伟,龙安雄
    2020, 41(3): 247-250.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水平鉴别血流感染的价值。方法    收集大理州人民医院2016年—2018年血培养分离出单一菌株、且在采集血培养的同时检测了血清PCT的患者资料;结合血流感染相关诊断标准,以及双套血培养单瓶报阳为污染菌的标准,将结果分为血流感染组和污染组;同时收集2018年血培养为阴性、且在采集血培养的同时检测了血清PCT的患者资料作为阴性对照组;统计分析比较三组的PCT水平。结果    共收集血流感染组495例、污染组206例及阴性组2228例。PCT中位数感染组为5.83(0.89~42.93)ng/mL,分别与阴性组的0.22(0.05~1.05)ng/mL及污染组的0.27(0.08~1.39)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与污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阈值为1.37ng/mL时鉴别血流感染与血培养阴性的尤登指数最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0.82,敏感度70.50%,特异度78.90%,95%可信区间(0.80, 0.84),阳性预测值42.61%,阴性预测值92.33%。结论    PCT水平在鉴别血流感染方面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作为初步鉴别血流感染或血培养污染的方法,但也要结合临床及血培养结果综合判定。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0年创刊

主      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名誉主编:蒋建东

主       编:郭晓强

常务副主编:刘涛 宗志勇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吴小林

编        辑:《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编辑部

ISSN:1001-8751

CN: 51-1127/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168号

邮编:610052

电话(传真): 028-84618974

邮箱: kssfc@vip.163.com

邮发代号:62-8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0004000290

高被引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