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当期目录

  • 全选
    |
  • 宿哲弟, 杜逸瑶, 袁敏, 王立程, 邱小彤, 徐帅, 刘志国, 朱雄, 李振军
    2025, 46(4): 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一种双质粒系统评估ISCR28元件的功能,初步评估ISCR28转移armA基因的方式。方法 比较分析Genbank库里含有完整ISCR28元件序列的基因环境,推测ISCR28转移armA基因的三种可能方式。用无缝克隆技术将三种可移动元件分别引入温度敏感型质粒pKD46中,构建重组质粒(供体),之后与pSTV28(受体)质粒一起导入大肠埃希菌DH5α,构建双质粒系统。引入卡那霉素抗性在42℃条件下培养抑制温敏质粒的复制,使用双抗性平板筛选重组pSTV28质粒的大肠埃希菌。三代基因组测序验证重组质粒的构建和耐药基因的转移情况。通过反向PCR及产物测序检测环状中间体并确定耐药基因转移的最小单元。结果 序列分析表明ISCR28是活跃的元件。双质粒系统构建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供体质粒携带armA-ISCR28或ISCR28-armA-ISCR28时,即当armA基因下游的ISCR28完整时,能形成环状中间体,通过测序发现这些环状中间体含有armA和下游的ISCR28,而当供体质粒携带ISCR28-armA-ΔISCR28时,即下游ISCR28不完整时,未能获得环状中间体。结论 环状中间体的形成是ISCR28作为转座酶有功能的确切证据。只有armA下游的ISCR28序列完整时,才可介导armA基因和ISCR28序列剪切成环。环状中间体是界定armA基因转移的最小单元,其移动到靶位点序列可能需要整合酶的进一步辅助。本研究首次通过实验证实ISCR28的转座酶功能,填补了ISCR家族元件功能研究的空白。研究成果为解析耐药基因通过可移动元件的传播路径提供了直接证据,对遏制临床耐药菌播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马添, 苏昊辰, 王丽丽, 徐永平, 李建光, 李晓宇
    2025, 46(4): 2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的条件致病菌,其高致病性对水产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旨在探讨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系统对溶藻弧菌ZVA生物学表型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QS调控基因突变株ΔhapR和ΔluxO,对其菌落形态、生长曲线、生物被膜形成、运动性及噬菌体成斑率等特征展开研究,阐明QS系统在溶藻弧菌生物学表型调控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结果 当细菌处于高密度条件时,QS系统显著抑制溶藻弧菌的游泳和群集运动,差异调控对噬菌体的敏感性,但对生物被膜形成无显著影响。 结论 QS系统通过调控细菌运动行为以及对噬菌体敏感性,深刻影响溶藻弧菌的生态适应性及其潜在致病性,本研究成果为溶藻弧菌的防控策略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

  • 王传旭, 岳冬雪, 孙晔晖, 崔安琪, 周李生, 刘文华, 徐守振, 邹玲, 马晶, 曲雪婷, 尹燕博, 张灿
    2025, 46(4): 2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101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Bb)的前噬菌体携带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用MLST工具对各Bb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用PHASTEST工具分析其前噬菌体携带情况,通过CARD和VFDB数据库分析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分析前噬菌体的基因组特征和进化关系。结果 101株Bb主要来源为美国、中国、丹麦和匈牙利的人、猪和马,分为37个ST型。Bb的基因组长4.6~6.0 Mb,GC含量67.5%~69.0%。所有Bb菌株均携带前噬菌体,共检测到270条前噬菌体,其中完整型前噬菌体51条。前噬菌体在Bb基因组中所占比例仅为0.1067%~1.069%。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分析显示,有30株Bb携带9种耐药基因,主要以磺胺类和四环素类耐药基因为主;有2条前噬菌体携带Ⅲ型分泌系统(T3SS)毒力因子。结论 Bb普遍携带前噬菌体,未参与Bb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但可能通过增强宿主菌的毒力而提升其致病性。


  • 韩雯昕, 孙晓雯, 杨瑞冰, 李晓宇, 王丽丽, 丛聪
    2025, 46(4): 2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蓝藻水华是全球性的水环境问题,对饮用水源安全构成威胁。现有的防治技术存在成本高和效率低等局限性,迫切需要开发新型且环境友好的防治方法。噬藻体是一种天然的有益生物控制因子,能够特异性侵染蓝藻,具有防控蓝藻水华的潜力,未来可作为一种新兴的水体治理方法控制水华。本文综述了用噬藻体治理水体的一种环境友好的生物防控新策略,希望保障水源安全,促进水库生态平衡的研究与应用。

  • 徐承, 王姝, 蒋璐, 谢文婷, 许英
    2025, 46(4): 2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本院一位患者产后发热的血培养标本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分析和16S rRNA基因测序,以明确产后发热的原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血培养瓶内阳性培养物转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琼脂平板,置于35 ℃、5%CO2培养箱中孵育,同时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对培养基上的目标菌株补充瑞氏染色,利用MALDI-TOF MS分析技术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质谱鉴定结果对目标菌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目标菌株进行验证确认。结果 血培养瓶内阳性培养物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未见菌体结构。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培养48 h可见针尖样透明小菌落,巧克力琼脂平板无细菌生长。哥伦比亚血琼脂上的目标菌株质谱鉴定结果为人型支原体,置信度为99.9%。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和克林霉素敏感,对其他药物耐药。目标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与人型支原体标准菌株ATCC23114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71%。结论 患者产后发热的原因为人型支原体菌血症,MALDI-TOF MS分析技术对人型支原体的鉴定结果可靠,MALDI-TOF MS分析联合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能提高少见病原体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 周芳竹, 刘恋, 张娟
    2025, 46(4): 2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重庆市某中医院2019年—2023年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以中医药诊治为特色的临床血流感染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19年—2023年送检的32 189例血培养标本,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数据分析使用Whonet 5.6软件。结果 该院检出可疑病原菌2 702株,总阳性率为8.39%。去除同一患者重复病原菌后纳入分析1 677株,其中63.57%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占36.43%。病原菌主要来源于重症医学科(346株,20.62%)、肝病科(162株,9.66%)和肿瘤科(132株,7.87%)等住院患者。分离菌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610株)、肺炎克雷伯菌(251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76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32株)。药敏结果显示,近5年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相对稳定且低于5.0%,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检出19.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株,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保持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较高。 结论 该院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应定期了解我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分析原因,持续改进。同时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血流感染诊治效率。


  • 郑远明, 李佩璇, 周杰
    2025, 46(4): 2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大连市友谊医院近7年的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临床分布和流行病学特征以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CRE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大连市友谊医院2018年—2024年分离的所有肠杆菌目细菌4 714株,采用WHONET 5.6和SPSS 26.0软件分析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利用Excle表格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共检出842株CRE,检出率17.86%;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426株,50.59%),痰标本检出率最多(432株,51.31%),所有CRE检出呈逐年上升趋势,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多(656株,77.91%);感染CRE以老年男性患者为主,80岁以上患者检出488例,冬季检出率最高(21.58%);CRE的耐药率普遍偏高,肺炎克雷伯菌对一、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和氨苄西林/舒巴坦呈全耐药状态;产气肠杆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5.9%);CRE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8 mg/L占比大于80%。结论 大连市友谊医院近年感染CRE的患者主要为老年男性,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冬季易发;CRE检出率有逐年增高趋势,监测CRE的耐药情况和分析CRE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临床治疗CRE感染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 田丹丽, 唐小燕, 肖莹, 郭志珊
    2025, 46(4): 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硫酸多黏菌素B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其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2022年某院应用硫酸多黏菌素B进行抗感染治疗的119例住院患者病例资料(一般资料、病原学检查情况、用药方案及不良反应等),对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并应用合理性评估标准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及分析。结果 硫酸多黏菌素B用药前微生物送检率92.44%,检出病原菌前三位为鲍曼不动杆菌(31.89%)、肺炎克雷伯菌(19.64%)和铜绿假单胞菌(17.35%)。临床应用科室以重症监护科(56.30%)为多,其次为血液科 (15.13% )和器官移植中心(14.29%),主要用于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引起的肺部感染(63.01%)、腹腔感染(17.12%)和血流感染(15.75%)。硫酸多黏菌素B临床应用不合理原因主要有适应证不适宜、剂量不合理以及疗程不当等。多黏菌素B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10例(8.4%),主要表现为肌酐水平升高、过敏和神经毒性。结论 硫酸多黏菌素B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尚待进一步地提高和规范,应严格控制用药适应证,加强耐药监测,密切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 杜晓红, 王琳, 姚芳
    2025, 46(4): 2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推进取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政策落地的实践和成效。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三个阶段某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相关数据以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上报情况,分析政策实施前后相关数据的变化。第一阶段: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之前;第二阶段:《指导原则》发布之后到制定本院《关于取消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规皮肤试验的通知》之前;第三阶段:制定本院《关于取消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规皮肤试验的通知》之后,收集三个不同阶段某院头孢菌素类药物所有静脉用药病历,分析皮试情况。结果 某院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试率由《指导原则》发布前的100%降为《指导原则》发布后院内干预前的93.5%(7 767/8 307),进一步降为6.7%(766/11 457)。结论 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指导原则》的传达和推动外,医疗机构积极响应,制定适合本院执行落实的制度规范,同时统筹临床、药学和护理等众多学科多维度、多途径开展培训和宣传,助推《指导原则》的贯彻落实,逐步实现取消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常规皮试。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0年创刊

主      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名誉主编:蒋建东

主       编:郭晓强

常务副主编:刘涛 宗志勇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吴小林

编        辑:《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编辑部

ISSN:1001-8751

CN: 51-1127/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168号

邮编:610052

电话(传真): 028-84618974

邮箱: kssfc@vip.163.com

邮发代号:62-8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0004000290

高被引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