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崔桐恺, 储锦华, 郭雅丽, 李如梦, 秦子涵, 程古月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1): 23.
    两栖爬行类动物是沙门菌等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的主要携带者,对于人类与两栖爬行动物均有危害。常见的传播途径为人类食用和饲养等方式直接与两栖爬行类动物发生接触,从而感染细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类药物的长期使用,以及耐药基因与耐药细菌通过受污染的土壤、水、食物或其他载体在野生动物和圈养动物中传播,两栖爬行类动物中部分细菌已发生了分化并产生了耐药菌株,进一步对人类与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在蛇类和龟类为主的相关研究里存在有至少对一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且从不同物种中分离到的同属细菌在不同抗生素的敏感度上面具有一定相似性。而在蛙类和蝾螈等其他两栖爬行类细菌耐药性方面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但是部分文献检测到从两栖类动物中分离出的细菌具有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基因,这些耐药基因可能随着蛇类等其他爬行动物的捕食行为从两栖类转移到爬行动物身上,造成耐药性的转移,但目前仍没有相关研究来针对这一机制进行证明。本综述旨在对两栖爬行类动物细菌的耐药性研究进行阐述和总结,并为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在两栖爬行类动物中的传播提出相关建议。


  • 贺俊衡, 周伟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6): 382.
    真菌感染,尤其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已成为人类健康和世界卫生的重要威胁,每年有超过375万人死于IFI,这使得抗真菌药物的研制备受关注。唑类抗真菌药物是临床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抗真菌药物,在治疗真菌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唑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及长期用药产生的耐药性限制了唑类药物的进一步应用。开发新型杂合药物是抗真菌药物的一种极具潜力的策略,通过结合不同药物结构中的优势骨架,有望设计出具有优异抗耐药菌活性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本文对基于唑类结构设计的新型杂合抗真菌药物进行了综述,这些杂合药物在抗菌活性、抗耐药菌活性及低毒副作用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可观的潜力,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 刘疆, 邱思鸿, 周莹, 姚晓蝶, 李娜, 罗季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1): 32.
    从结构特点、抗菌机制、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等全面介绍奥马环素的研究进展,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奥马环素作为新一代氨甲基类四环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奥马环素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奥马环素具有科研和临床研究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 冉启月, 景梦芙, 罗红丽, 廖国建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6): 373.
    数量种类有限的抗真菌抗生素过度使用促进病原菌产生耐药性,探索能够替代传统抗生素的新型疗法尤为关键。在这一背景下,抗真菌肽由于作用方式多样,较难使真菌形成耐药问题,在临床应用领域展现出极大的潜力。然而,天然抗真菌肽存在稳定性差、毒性高、研发周期长等缺陷,导致其设计和开发受到限制,因此抗真菌肽的设计与合成策略成为了近期研究热点。本文综合探讨了抗真菌肽的特点、来源、杀菌原理和研究现状,介绍了合理设计、组合化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用于抗真菌肽开发的策略,旨在为抗真菌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刘富菁, 靳雪杨, 常文强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6): 361.
    随着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增多,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人数逐年增加,而有限的抗真菌药物种类和严峻的真菌耐药给临床真菌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发现抗真菌新靶标并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对细胞结构(细胞壁中几丁质、β-1,3葡聚糖、β-1,6葡聚糖、糖基磷脂酰肌醇;细胞膜中磷脂、鞘脂、麦角甾醇和海藻糖)、信号通路(钙调神经磷酸酶和MAPK通路)以及能量代谢(氧化磷酸化和乙醛酸循环)三个方面的抗真菌靶标及相应的抗真菌先导药物,并阐述了其在抗真菌感染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临床真菌感染问题提供了参考。


  • 刘泉莹, 李佳梦, 白雅芝, 张双庆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1): 1.
    针对抗菌剂耐药性问题,有效解决方案是研发新型的高效且低副作用的抗菌剂。硒作为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生物活性。研究表明,硒的抗菌机制主要包括影响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破坏细胞膜完整性以及对细胞遗传物质的作用等。目前硒及其衍生物在抗菌领域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广泛应用的抗菌剂。本综述将关于硒的抗菌机制及其作为抗菌剂的研究进展做简要总结,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 李佳梦 , 白雅芝, 刘泉莹, 张双庆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1): 6.
    目的 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在血硒与认知功能关系中是否起到中介效应。方法 基于2011年—2014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共纳入1 805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采用加权逻辑回归模型和加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探讨血硒与认知功能,血硒与SII间的关系。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探讨SII是否在血硒与认知功能关系中起到中介效应。结果 血硒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与SII呈负相关。SII在血硒与认知功能关联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 血硒能够降低认知损害和SII,SII在血硒与认知功能关系中并不能发挥中介效应。


  • 苏宁, 袁垆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5): 331.
    目的 分析某综合医院新生儿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检出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医生治疗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抗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新生儿科无乳链球菌分离株。所有菌株经BD PhoenixTM-100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或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 2017年—2022年,新生儿科累计住院人数总数为16 772人,共检出无乳链球菌243株。来源于胃液分泌物标本186株,占76.54%,其次为血液标本51株,占20.99%;无乳链球菌感染女性新生儿人数略高于男性;无乳链球菌的药敏试验显示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吡肟、利奈唑胺、美罗培南、青霉素和万古霉素尚未耐药。红霉素六年耐药率均大于57.1%;四环素六年耐药率均大于64.7%,总耐药率在73.8%;左氧氟沙星六年耐药率在25.5%~42.9%,总耐药率在31.4%。结论 为临床儿科医生进行有效的抗感染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有助于降低新生儿不良反应的风险。

  • 高雅婷, 周淼, 张慧杰, 王丽, 杨湘君, 周玮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2): 131.
    目的 探讨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莫匹罗星和夫西地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筛选出临床分离的对环丙沙星、莫匹罗星和夫西地酸都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若干,与标准菌株一起构成实验菌株。所有菌株于0.5×MIC的亚抑菌浓度中传代培养共3 d,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比较培养前后菌株对三种药物MICs的变化。结果 三种药物环丙沙星、莫匹罗星和夫西地酸的MICs均有显著的升高(P<0.05),且莫匹罗星的MICs升高更显著,环丙沙星次之,夫西地酸变化最小(P<0.001)。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莫匹罗星的MICs升高先急后缓呈曲线上升,环丙沙星的MICs升高则逐渐加快,夫西地酸的MICs变化不显著。结论 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外用抗菌药物中,莫匹罗星更容易产生耐药性,环丙沙星次之,夫西地酸几乎不会产生耐药。


  • 赵博, 张娜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1): 45.
    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血清型在致病性和免疫性等方面存在差异。通常利用菌体表面的荚膜多糖将其分成血清学上相似的群体,目前已鉴定出10种血清型(Ia型、Ib型、Ⅱ型、Ⅲ型、Ⅳ型、V型、Ⅵ型、Ⅶ型、Ⅷ型和Ⅸ型)和不可分型(Nontypeable,NT)。血清型的分型方法包括:兰斯菲尔德沉淀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和多重PCR扩增法等。针对无乳链球菌的疫苗研发主要涵盖了荚膜多糖疫苗和蛋白偶联疫苗两种类型。这些疫苗在制备工艺、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各有特点。荚膜多糖疫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安全性较高,对某些血清型的免疫效果显著;荚膜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具有较强免疫效果、较好的免疫记忆功能和更广泛的适用性。研究表明,通过接种无乳链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孕妇和新生儿的感染率。本文综述了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及其疫苗的研究现状,对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分型和免疫特性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无乳链球菌疫苗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 马兴换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1): 39.
    依拉环素是一种新型、全合成、广谱和含氟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在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本文主要对依拉环素构效关系、作用机制、抗菌谱、药效/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应进行概述,旨在为依拉环素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白雅芝 , 李佳梦, 刘泉莹, 张双庆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1): 11.
    目的 利用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分析血硒浓度与炎症指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及氧化应激指标(尿白蛋白)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取Nhanes 2017年—2020年共7 617名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用方差分析比较炎症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组间的血硒浓度差异,用加权线性回归通过调整不同的因素所得的三种模型分析血硒浓度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及尿白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硒浓度四分位数在性别、种族、 受教育程度及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较低组的人群血硒浓度更高,三分类血清铁蛋白组间的血硒浓度也有统计学差异(P<0.0001)。在调整协变量前后,血硒浓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均呈显著性负相关;血硒浓度与血清铁蛋白仅在调整协变量前呈显著性正相关;血硒浓度与尿白蛋白在未调整协变量和调整性别和年龄之后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协变量全部调整后相关性减弱。结论 血硒浓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及尿白蛋白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为补充硒预防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提供了依据。


  • 张俊, 李于西, 潘子军, 杨凯丽, 邵伍军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5): 353.
    桂花耳糖脂是通过匙盖假花耳菌株在合适条件下发酵生产得到的长链糖脂,是一种天然、高效的新型食品防腐剂和添加剂,其优于乳酸链球菌素、纳他霉素、聚赖氨酸、丙酸钙、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抑菌活性使它具备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 建立一个准确、高效的含量分析检测方法,以保证桂花耳糖脂产品质量的稳定。方法 将桂花耳糖脂样品酸化水解和衍生处理得到木糖和葡萄糖,通过气相色谱方法定量检测木糖和葡萄糖衍生物含量,从而得到桂花耳糖脂的含量。结果 木糖衍生物浓度在0.3009~0.7022 mg/m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6,线性方程为y=1.4406x-0.0162;葡萄糖衍生物浓度在0.3001~0.7003 mg/m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7,线性方程为y=1.4255x+0.0050;在80%~120%范围内,总糖脂的回收率为99.30%~99.69%,相对标准偏差为0.10%~0.17%,精密度相对平均偏差为0.14%。结论 该分析方法稳定,定量准确,专属性强,可满足桂花耳糖脂的含量测定。


  • 罗艺兵, 张建刚, 付蕾, 覃珊珊, 曾江辉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1): 59.
    目的 研究分析南宁地区某医院2020年—2023年血培养分离细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方案的选择和院内感染的防控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020年—2023年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数据,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药敏试验执行标准,运用WHONET5.6软件对菌株的临床科室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7 843份血培养标本共检出病原菌5 332株,排除重复菌株后共检出病原菌1 45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7.3%,革兰阴性菌69.7%,真菌3.0%。菌株分布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499株(34.4%),肺炎克雷伯菌275株(18.9%),金黄色葡萄球菌139株(9.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17株(8.06%)和肠球菌属68株(4.7%)。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18.7%,甲氧西林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为71.8%;MRCNS对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高于MR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总检出率为4.67%,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分别为3.3%和6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及葡萄球菌。结论 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分离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为最主要分离菌;不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准确及时地监测报告本地区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冯文强, 陈碧霞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1): 52.
    目的 分析我院检出细菌耐药情况、医院感染控制指标及其标本送检情况,提出用药预警及抗菌药物选用建议,控制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流行暴发。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微生物室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更新标准,分析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数据。结果 2020年—2023年间微生物室分离非重复菌株27 1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2%(18 534/27 176),革兰阳性菌占31.8%(8 642/27 176)。分离菌在各类标本中的分布,呼吸道标本占40.1%,尿液标本占28.6%,分泌物标本占17.2%,血液标本占7.8%,以及其他种类标本(脑脊液、胸水和胆汁等)占6.3%。检出率前五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9.42%)、肺炎克雷伯菌(12.08%)、铜绿假单胞菌(9.67%)、金黄色葡萄球菌(8.62%)和鲍曼不动杆菌(7.5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1.8%(981/2 346),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屎肠球菌相比粪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升高,2023年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15.5%,替考拉宁耐药率13%,未发现利奈唑胺耐药菌株。耐碳青霉素烯类药物肠杆菌目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2023年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37.6%。非发酵菌中耐碳青霉烯类药物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2023年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2.1%和15.6%。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菌株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急诊科等。结论 2020年—2023年间我院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较高,应加强监测和防控,无菌部位标本占比不高,应努力提高无菌标本送检率,加强重点科室病原菌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李佳梦, 王同蕾, 张双庆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1): 17.
    目的 研究丝氨酸摄入量与血硒浓度之间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利用1988年—1994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共纳入11 197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广义线性回归和限制性立样方条分别分析丝氨酸摄入量与血硒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丝氨酸摄入量与血硒浓度之间既无线性相关性,也无非线性相关性。结论 丝氨酸摄入量不影响血硒浓度。


  • 袁光英, 王孟龙, 俞晓兰, 王方军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2): 107.
    自从青霉素被发现,人类开启了抵抗细菌性感染的历史,抗菌药物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同时,因自身遗传机制和滥用抗菌药物等原因,细菌迫于选择性压力而不断进化产生的耐药性已使许多抗菌药物失去抗菌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与分析细菌针对不同的抗菌机制而产生的各种耐药机理、存在的细菌耐药相关问题以及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并提出多角度的应对策略,做到在有效抗菌的同时,减少细菌耐药尤其是多重耐药的发生,努力使人菌之战的天平向人类倾斜。这是值得全人类重视的大事,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杨秀, 柳露云, 张凌雄, 张阳, 代加奎, 杨玉萍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5): 347.
    目的 评价临床药师采用专项处方点评模式干预对肛肠科痔切除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效果。方法 参考国内外最新指南和专家共识,制定痔切除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点评标准,建立专项处方点评模式。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肛肠科2022年1月~6月收治的174例痔切除术患者为对照组,2023年1月~6月临床药师实施干预的150例痔切除术患者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及住院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药师干预后,肛肠科痔切除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不合理率显著下降,干预组在遴选药品、给药时机、给药频次、单次剂量、给药疗程及联合用药方面不合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人均住院时间、人均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人均住院费用、人均药品费用及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干预前,围术期偏好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联合第二/三代硝基咪唑类药物预防感染;干预后,围术期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和第一代硝基咪唑类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上升,联合用药以头孢唑林加甲硝唑为主,且肛肠科每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在规定范围,较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药师干预显著提高了肛肠科痔切除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并有效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 石磊, 吴永英, 聂兴旺, 唐余庆, 陈超, 王丹琳, 陶如玉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1): 65.
    目的 调查分析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探讨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 06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对其痰液或肺泡灌洗液病原菌进行检测。收集284例患者临床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比较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2022年间临床科室共送检25 033份样本,检出阳性标本4 959份,阳性率为19.8% (4 959/25 033),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占18.0%(894/4 959)。共检出6 00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0.7%(1 243/6 00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11.3%(680/6 001);革兰阴性菌79.2%(4 754/6 001),以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18.7%(1 122/6 001)和14.7%(880/6 001);真菌占0.1%(白色念珠菌为主,4/6 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x2=0.013,P=0.001)及住院时间(x2=0.256,P=0.014)均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15~30 d和≥30 d)是引起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呼吸道感染患者细菌感染率及耐药率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低蛋白血症及住院时间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可针对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患者呼吸道感染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 吴昊霖, 陈连清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5): 304.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革兰阴性菌,因其能引起院内严重全身感染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有的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在治疗药敏型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对耐多药和全耐药鲍曼不动菌引起的感染目前可供选择的药物屈指可数。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鲍曼不动菌药物。吲哚可作用于细菌的各种靶标,对各种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是开发新型抗鲍曼不动菌药物的优良药效团。本文综述了2020年至今所开发的具有抗鲍曼不动杆菌潜力的吲哚衍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发现新的候选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0年创刊

主      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名誉主编:蒋建东

主       编:郭晓强

常务副主编:刘涛 宗志勇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吴小林

编        辑:《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编辑部

ISSN:1001-8751

CN: 51-1127/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168号

邮编:610052

电话(传真): 028-84618974

邮箱: kssfc@vip.163.com

邮发代号:62-8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0004000290

高被引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