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2020年, 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7-30
      

  • 全选
    |
  • 顾觉奋
    2020, 41(4): 251-258.
    作为冠状病毒,SARS-CoV-2和SARS-CoV都通过ACE2受体侵入宿主细胞。在临床上表现出新冠病毒对人体的攻击
    不单只是瞅准了肺部,而是多脏器受损,包括心血管、肾脏、消化道。新冠症状由最初的气短、咳嗽和发烧,但随后发现还有
    6个新冠症状,分别是畏寒、肌肉疼痛、头疼、喉咙疼以及突然失去嗅觉或者味觉等等。对抗新冠病毒的认知快速迭代,克敌
    制胜的招数不断升级。本文主要介绍了冠状病毒的结构和ACE2在SARS-CoV中的作用,总结了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的相
    关研究进展和可能的治疗药物的最新临床治疗效果,以便充分了解SARS-CoV-2的发展过程和药物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
    了思路。
  • 黄挺,褚以文,黄金竹
    2020, 41(4): 259-263.
    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严重危害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亟待有效的防控措施。
    疫苗接种是一种能阻断传染性传播并且有效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感染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述了SARS-CoV-2的基本结构、功能
    及其致病机制,重点介绍SARS-CoV-2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讨论了疫苗研发中的评价方法,展望了SARS-CoV-2疫苗的发展前
    景,并探讨了其在疫苗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 葛燕,李端华,赵晨,李进军,王辂
    2020, 41(4): 264-273.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以迅猛之势正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该病毒主要侵染人的肺部,造成呼吸功能障碍,急转
    的细胞因子风暴,可对全身组织器官产生严重损伤。其超长的潜伏期和强大的传染性,使该病毒导致的感染总人数和死亡总人
    数都相当惊人。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型病毒入侵,各国纷纷加紧探索有效的治疗策略。现阶段,预防和治疗用特效药的研发
    成了这次战役能否尽快取得胜利的关键。目前这类药物的研发主要都是在生物技术药物的范畴内展开。因此本文综述了新型冠
    状病毒的预防和治疗用生物药研究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够有助于我们在整体上了解目前抗疫药物研发线路,并能从中习得经验
    或者吸取教训。
  • 何正有,罗璞,高鑫,蒋用,毕建军,汤秀强
    2020, 41(4): 274-28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往往表现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中的多个表象,因此中药处
    方将根据机体的不同表象及其诊断结果进行调药遣方,体现出“中药-药对-经方-处方”的用药形式。各地推荐的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COVID-19)中药处方以解表、祛湿、祛痰、清热、理气为主,辅以和解、泻下、温里、补益等经典方剂,在疾病的不同阶
    段进行辨证施治。分析各地推荐处方和相关文献,新方法与新技术大量应用于中药科学的现代化研究,充分描述了中药“多成
    分-多靶点-多途径-多网络”的作用特点,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是,中药
    “多成分-多药味-多通路-多网络”的复杂性本质依然存在,本文分析了部分中药抗COVID-19的相关文献,试图结合其实际应
    用,整合出中药天然产物抗COVID-19的作用规律,对后续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有益借鉴。另外,中医药是个
    宝库,从中筛选并发掘出少量结构独特且具有抗COVID-19活性的天然产物,结合化学合成技术和成药性评价方法,将为抗病
    毒药物的开发,尤其是抗COVID-19的新药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 高鑫,何正有,罗璞,蒋用,毕建军,汤秀强
    2020, 41(4): 283-289.
    截止2020年7月24日,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了1565万人,并仍然呈现出一种快速
    上升的趋势。该疾病的传染性极强,致死率在4%左右,多数患者呈现出呼吸困难、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各国科学家目前还没有
    找到针对COVID-19的特效药,疫苗的研制工作正在紧张推动之中。针对该疫情,中医药在我国防治COVID-19的过程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在疫情发生的早期,我国多位知名的中医药专家就介入了对COVID-19的防控与治疗之中,并因地因人进行辨证论
    治,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统计,2020年1月至7月间,我国使用的抗COVID-19的中药处方和中成药共计483个,其中中成药
    共计241个。各中药处方中,苦杏仁、甘草、麻黄、金银花、黄芩、黄芪、广藿香等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有必要分析这些高
    频数中药,探究其治疗COVID-19的潜在应用价值。对单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进行文献整理与分析研究,将有利于进
    一步认识中药的抗病毒特性,并为下一步开发治疗COVID-19的中药与天然药物新药提供研究参考。
  • 郑荣蕾,刘晓凤,赵灵丽,雷阳,刘涛
    2020, 41(4): 290-292.
    全球爆发的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发烧、咳嗽、浑身无力为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具有较强
    的传染性,抵抗力低、有病史的人群易感。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就中医理论包括温病理论、六经辨证、藏象学说
    以及针灸经络学说在新型冠状病毒上的应用进行讨论,为疫情防治提供参考。
  • 朱新安,小红,丁始安,赵经纬,邓盛齐,李楠,杜乐
    2020, 41(4): 293-295.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目前已呈现全球大流行的严峻态势,已对人类政治、经济与学习生活造成巨大影响。随
    着对COVID-19认知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提出针对性的诊疗方案。肉苁蓉作为一种名贵药材已经具有超过2000年的使用历
    史,根据学术界已有的研究资料,可以认为中药肉苁蓉具有的润肠通便与免疫调节功能对处于康复期新冠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
    意义。
  • 武英,周洪彬,张珏,高莉,李文赟,吴虹丽,吴小林
    2020, 41(4): 296-301.
    新型冠状病毒 SARS-CoV-2已在全球暴发流行,该病毒可通过气溶胶、接触、粪口等途径广泛传播且致死率高,引
    起全球的高度关注。目前该病毒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快速筛查感染人群,阻断传播途径是控制其蔓延的最有效办法。病毒核酸
    检测阳性、基因测序高度同源或血清学抗体检测阳性均可确诊SARS-CoV-2 感染。本文汇总并介绍了截止今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局(NMPA)通过审批的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所采用的的检测技术,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为优化 SARS-CoV-2 感染
    诊断提供参考。
  • 王威威,刘颖,张羽瑶,唐炯
    2020, 41(4): 302-306.
    检索阿奇霉素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评价阿奇霉素抗病毒作用的有效性,为新型冠状病毒病
    (COVID-19)的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纳入阿奇霉素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有
    效性研究文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初检文献47 篇,筛选后最终纳入 13 篇关于阿奇霉素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包
    括体外细胞研究、体内动物研究、临床研究,涉及 6 种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3篇,手足口病毒、鼻病毒、寨卡病毒、流感病
    毒、新型冠状病毒均为2篇。研究结果显示阿奇霉素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能够降低一些炎症因子水平,其临床获
    益存在争议;对手足口病毒、鼻病毒、寨卡病毒在体外细胞模型及体内动物实验模型中表现出一定的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对
    COVID-19,阿奇霉素联合羟氯喹治疗,患者的病毒载量能较为迅速下降,但该试验缺少对照。结论 阿奇霉素是大环内酯类
    抗菌药物,有一定的抗炎、免疫调节、体外抗病毒等作用,但其用于病毒感染的有效性的临床研究较少,动物和细胞研究居
    多,这些研究显示其可能对一些RNA病毒感染有效,但若推荐用于治疗COVID-19,则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
  • 廖家李,李泰阶,郭世辉,梁宏洁,曾健
    2020, 41(4): 307-311.
    目的 了解我院2006年至2017年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细菌分布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
    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门急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中分离的铜绿假单
    胞菌,对其细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0004株,97.72%菌株分离自住院患者,53.25%
    菌株分离自痰标本。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变化不大,平均耐药率低于30%。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
    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于20%,高于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ICU
    科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最高,其次是外科和内科,耐药率最低的是儿科。结论 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严
    重;分离自不同年龄段、科室和标本类型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相关较大。医院应继续开展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监测,用于指
    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耐药菌株在医院中的流行。
  • 张环,樊璠,毛彩萍
    2020, 41(4): 312-315.
    目的 了解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
    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临床血培养阳性的病原菌的构成及药敏结果。结果 2016-2019年20789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的
    病原菌为790株,阳性率为3.8%。革兰阴性菌占67.85%,革兰阳细菌占29.11%,真菌占3.04%。前三位的革兰阴性细菌分别是大
    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前三位的革兰阳性细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真菌主要是
    白色念珠菌。三种革兰阴性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大部分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表现为较高的敏感度。三种革兰阳性细菌对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表现为敏感。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均表现为敏感。结论 我院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
    细菌为主,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细菌耐药的监测,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 曹汴川,黄喆,税雪姣,邹永胜,钟利,黄富礼
    2020, 41(4): 316-319.
    目的 分析川南地区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特点,提高对本地区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
    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呼吸科住院治疗的110例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中,男性患者92例,平均年龄为50.08±16.52岁,女性患者18
    例,平均年龄为45.56±14.86岁。HIV感染途径均以异性途径为主。主要的机会性感染为细菌性肺炎、肺结核、EB病毒感染、
    肺孢子菌肺炎和巨细胞病毒感染。首发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发热、咳痰、呼吸困难和乏力。主要的机会性感染部位表现为呼
    吸系统、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结论 川南地区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以感染复杂多样为特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唐炯,刘颖
    2020, 41(4): 320-324.
    目的 了解抗真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类型和构成比,以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
    据库(VIP 维普)》2000年—2019年抗真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文献,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归类整理与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235篇,报道抗真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565例,以三唑类(70%左右)抗真菌药报道最多。不良反应类型以肝胆胰
    系统(23.01%)、过敏反应(14.69%)、神经系统(14.51%)不良反应多见。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男性超过一半,平均年龄为48.6
    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在用药的1~3d的比例超过30%。结论 临床注意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
    应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梅芊,李茜,李杨,刘英
    2020, 41(4): 325-330.
    目的 对2018年我省专项监督抽验口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有关物质进行考察,并对现行标准进行探讨。方法 按
    规定的检验标准对2018年省抽样品进行有关物质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8批次样品的有关物质含量均符合规定。结
    论 按规定标准检验,本次省专项监督抽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有关物质情况良好。建议优化各品种的质量标准,以期更好的
    控制药物的质量。
  • 周军荣,雷维敏,芮立涛,江东
    2020, 41(4): 331-334.
    首先将头孢妥仑匹酯与特戊酰氯作为起始原料,并进行酰胺化反应得到产物N-特戊酰头孢妥仑匹酯。该工艺得到的
    N-特戊酰头孢妥仑匹酯收率及纯度较高,原料易得。通过结构确证(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高分辨质谱以及核磁共振波
    普)证实了N-特戊酰头孢妥仑匹酯化学结构式的正确性。
  • 马兴换,刘楠楠
    2020, 41(4): 335-338.
    头孢地尔是一类新型铁载体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对革兰阴性菌包括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菌株均有杀菌活性,临床用
    于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本文主要对头孢地尔的作用机制、构效关系、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概述。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0年创刊

主      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名誉主编:蒋建东

主       编:郭晓强

常务副主编:刘涛 宗志勇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吴小林

编        辑:《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编辑部

ISSN:1001-8751

CN: 51-1127/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168号

邮编:610052

电话(传真): 028-84618974

邮箱: kssfc@vip.163.com

邮发代号:62-8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0004000290

高被引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