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2020年, 4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1-25
      

  • 全选
    |
  • 肖慧,武建卓,洪建文
    2020, 41(6): 411-415.
    本文通过对头孢匹胺注射剂的基本信息、国内外上市情况、参比制剂、生产工艺等信息进行了梳理,结合国家评价性抽验质量情况,比较了该品种国内外质量标准和质量情况,探讨了该制剂在仿制过程中关注点,为国内开展该品种的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提供参考。

  • 武建卓,肖慧,洪建文
    2020, 41(6): 416-419.
    本文对常用β-内酰胺类注射用抗生素制剂-注射用头孢唑林钠的基本信息、国内外上市情况、参比制剂、质量研究等信息进行了梳理,结合国家评价性抽验及产品质量检测情况,对产品工艺和质量标准等进行了分析比较,为该品种的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提供技术信息、意见和建议。

  • 王婷婷,洪建文
    2020, 41(6): 420-425.
    本文对常用β-内酰胺类注射剂——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的基本信息、国内外上市情况、参比制剂、及国家评价性抽验中国内质量研究等信息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外制剂的处方工艺和质量标准等进行了分析比较,为该品种的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提供技术信息、意见和建议。

  • 李雪,洪建文,李佩
    2020, 41(6): 426-429.
    本文对常用β-内酰胺类注射用抗生素制剂-注射用头孢尼西钠的基本信息、国内外上市情况、参比制剂、国内质量研究、临床使用方法等信息进行了梳理,并对临床使用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进行了分析比较,为该品种的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 彭洁,洪建文
    2020, 41(6): 430-433.
    本文通过对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的基本信息、国内外上市情况及参比制剂信息的梳理,结合该品种国家评价性抽验情况,在处方工艺、质量标准进行对比,探讨了该制剂在仿制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点,为国内开展该品种的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提供参考。

  • 牛晶晶,谢建平
    2020, 41(6): 434-440.
     作为细菌和真菌内特有的丙酸代谢途径,甲基柠檬酸循环是极具希望的抗菌药物作用靶点,本文系统地描述了分枝杆菌中甲基柠檬酸循环的调控及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   文献综述。结果   不同于大肠埃希菌,分枝杆菌中甲基柠檬酸循环的研究有限,且关键酶的结构及调控因子研究较少,限制了抗生素的开发。结论   甲基柠檬酸循环在细菌中较为保守,对细菌在丙酸条件下的生长十分重要,是分枝杆菌以宿主脂肪为碳源时的主要代谢途径,是极有希望的药物靶标,未来的研究可从甲基柠檬酸循环中关键酶的结构入手,找出分枝杆菌与人同源酶在底物特异性和活性位点方面的差异,作为开发特异性或广谱性抗生素的基础。

  • 黄俊红,谷宇锋,安博宇,戴梦红,程古月
    2020, 41(6): 441-453.
    耐药节结化细胞分化家族(RND)外排泵蛋白OqxAB对氟喹诺酮类、喹噁啉类、氨基糖苷类和氯霉素类等多种抗生素以及部分消毒剂类物质具有外排作用,并可由质粒介导传播。近年来,oqxAB基因的广泛流行及传播逐渐引发人们的担忧。本文通过对oqxAB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和流行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说明采取有关措施加强防控oqxAB基因传播的必要性。同时,本文也指出结合临床条件的耐药转移调控研究可作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 刘献清,凌保东,赖巧,庞福佳
    2020, 41(6): 454-458.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杆菌致肝脓肿的案例越来越常见。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杆菌基于其高毒力性和易发转移性感染的特征,使临床上在应对这种病菌时尤为棘手。本文旨在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杆菌的相关研究和治疗策略加以综述,为临床应对此类感染提供一定启示。
  • 肖科,姚建平,税雪姣,赵东霞,钟利
    2020, 41(6): 459-463.
    目的 了解艾滋病(AIDS)合并血流感染(BSI)患者病原菌分布,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2013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AIDS合并BS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30d内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特征性曲线(ROC)对其预测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83例AIDS合并BSI患者共检出致病菌83株,以隐球菌(31株,37.3%)、马尔尼菲篮状菌(26株,31.3%)、大肠埃希菌(10株,12.0%)、肺炎克雷伯菌(6株,7.2%)为主。死亡组41例,生存组4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原菌分布比较无差异性;死亡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D4+T细胞计数、白蛋白低于生存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肝功能不全率及肾功能不全率高于生存组;Logistic回归发现血小板减少(OR=8.327,95%CI:1.641~42.249, P=0.011)、白蛋白降低(OR=31.546,95%CI:5.165~192.669, P=0.000)是患者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判断预后的ROC曲线的AUC为0.904,当白蛋白低于29.05 g/L时提示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70.7%。结论 AIDS合并BSI患者病原菌以真菌为主,预后差,白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胡音音,张亚东,杜伟鹏,王菲,董娅,卢庆文
    2020, 41(6): 464-468.
    目的 了解南阳市中心医院分离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CRO)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感染控制工作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方法对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578株,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291株(50.35%)、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179株(30.97%)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65株(11.25%)为主,分离居前三位科室的依次是ICU(196株,33.91%)、神经外科(155株,26.82%)和呼吸科(105株,18.17%)。CRO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502株,86.85%),以61~70、71~80岁两个年龄段患者多见。药敏结果显示CRO的耐药性普遍较高,CRAB对多黏菌素B和米诺环素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8.6%和81.2%;CRKP对米诺环素、多黏菌素B和四环素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77.8%、100.0%和66.3%;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对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B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62.5%和100.0%;CRPA对多黏菌素B的敏感率达96.9%,对头孢吡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均在40.0%以上。结论 CRO感染涉及的临床科室及标本类型多而集中,耐药现状严峻,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感染控制工作应加强落实,对老龄患者应予以重点关注。
  • 祝司霞,吴贤丽,庞载元,程君
    2020, 41(6): 469-474.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的临床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攀枝花市某三甲医院收治患者的临床标本,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其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MIC法),回顾性分析不同年份PA的感染率、来源、耐药率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五年间共分离非重复PA 1495株,占病原菌总数的6.0%,占革兰阴性菌的10.4%;感染者以男性居多;以痰标本最多见(64.1%),其次为分泌物标本(18.7%);科室分布以ICU(20.3%)、神经科(16.9%)、呼吸内科和骨科(各占15.7%)、老年科(7.3%)、肿瘤科(3.7%)较多,在神经科的分离率逐年升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高(分别为23.1%、13.0%、11.6%、10.9%),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小于8.0%,共检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172株 ,占PA 的11.5%。五年间PA除对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有上升趋势外,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耐药率有显著变化趋势的有:妥布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P< 0.05),其余耐药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院PA分离率较其它大部分地区低,ICU病房、神经科和呼吸内科应做为重点防控科室。PA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治疗上可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MDR-PA的检出率逐年上升,应引起重视。
  • 张含智,孙宁,刘笑芬,秦峰,罗文燕,黄臻辉,卞星晨,丁金国,刘浩
    2020, 41(6): 475-481.
    目的 双键化多黏菌素B1的制备、结构分析及对其抗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制备色谱对硫酸多黏菌素B中的双键化组分纯化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质谱及核磁技术确证其结构。测定双键化组分对三种革兰阴性菌包括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与多黏菌素B1进行比较,评价其抑菌效果。结果 高分辨质谱及核磁数据证明双键化组分的N-端酰基链为反式-6-甲基辛2-烯酰基,命名该组分为2', 3'-脱氢多黏菌素B1。根据最低抑菌浓度,该组分对三种革兰阴性菌的抑菌活性与多黏菌素B1相当或者较好。结论 本研究确证了2', 3'-脱氢多黏菌素B1的结构并证明该组分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为多黏菌素B质量标准的完善和筛选高活性多黏菌素提供了研究基础。
  • 黄娟,龙超久
    2020, 41(6): 482-485.
    普瑞玛尼是一种新型的硝基咪唑并[2,1-b][1,3]噁嗪类抗菌药物,2019年8月14日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特定高度耐药性肺结核,本文综述了普瑞玛尼的合成路线。
  • 陈昆南,傅红燕,王长军
    2020, 41(6): 486-490.
    目的 利用具有环保优势的活性酯法工艺合成新的头孢菌素。方法 以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为起始原料,与2-巯基苯并噻唑(M)反应得到三位取代中间体(1),再与(Z)-2-(2-氨基噻唑-4-基)-2-甲氧羰基甲氧亚氨基硫代乙酸 (S)-2-苯并噻唑酯(MICA ester)在水和乙腈的溶剂中用Na2CO3做催化剂经亲核取代反应得到一种新的头孢菌素钠盐(2),最后在0.01mol/L盐酸的乙腈-水的溶剂体系下得到一种新型头孢菌素(3)。通过琼脂扩散法初步筛选该化合物对肺炎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种常见菌株的抗菌活性,并通过微量稀释法进一步测定它们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 合成了1个新的头孢菌素类化合物(3),其结构经1H-NMR、13C-NMR、MS和HRMS确证。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能力,其MIC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对所测菌株的MIC值在22~50μg/mL范围内,抑菌活性与对照药物头孢丙烯相当。结论 活性酯法工艺合成新的头孢菌素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制药工业中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0年创刊

主      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名誉主编:蒋建东

主       编:郭晓强

常务副主编:刘涛 宗志勇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吴小林

编        辑:《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编辑部

ISSN:1001-8751

CN: 51-1127/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168号

邮编:610052

电话(传真): 028-84618974

邮箱: kssfc@vip.163.com

邮发代号:62-8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0004000290

高被引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