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2021年, 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1-25
      

  • 全选
    |
  • 鄢笑非, 刘康, 舒畅, 高川, 冯连顺
    2021, 42(6): 321.
    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临床上常见的毒性较强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在人畜之间传播。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MRSA药物主要有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其中,万古霉素被认为是治疗MRSA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不幸的是,新型耐万古霉素MRSA已然出现,对万古霉素的疗效构成了极大地威胁,故亟需开发新型抗MRSA药物。吡唑母核是常见的药效团,其衍生物具有包括抗菌在内的诸多生物活性。将吡唑药效团与其他具有抗菌活性的药效团揉和到一个分子中所形成的杂合体可同时与细菌的多个作用靶点结合,具有拓展抗菌谱和克服耐药性的潜力,可见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吡唑-磺酰胺杂合体磺胺苯吡唑可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因此,吡唑杂合体是寻找对包括MRSA在内的多种致病菌具有良好广谱抗菌活性候选物的不错选择。本文将归纳自2015年以来所发展的具有抗MRSA活性的吡唑杂合体,并探讨其构-效关系,以期为今后发现新型药物候选物提供理论支持。

  • 樊静
    2021, 42(6): 328.
    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致病菌,可引起局部及系统性感染。目前,约60%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更为危险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但耐万古霉素MRSA依然出现且有不断蔓延之势。因此,开发新型抗MRSA药物势在必行。杂合体策略是对付耐药性的常用策略,而吲哚/靛红杂合体可作用于细菌的多个靶点,故吲哚/靛红杂合体对包括MRSA在内的多种耐药菌具有良好的活性。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发展的具有优秀抗MRSA活性(最小抑制浓度/MIC: ≤1.0μg/mL)的吲哚/靛红杂合体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 薛华
    2021, 42(6): 333.
    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菌,可导致多种疾病甚至死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曾一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着抗菌药的长期、广泛使用,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断涌现并迅速肆虐全球。据统计,每年全球感染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人数高达数百万,其中约三分之一患者因此失去生命。开发新型抗菌药是克服耐药性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杂环化合物在抗菌新药的研发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1,3-噁唑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归纳自2011年以来所发展的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1,3-噁唑杂合体,并探讨其构-效关系,以期为今后发现新型药物候选物提供理论支持。

  • 邓军, 邓吉聪, 李新丹, 吴建辉, 付瑶, 关伟业
    2021, 42(6): 339.
    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一种流行范围广、致病力强、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脓肿、呼吸道感染、腹泻和泌尿系统感染甚至死亡。MRSA的生物膜保护作用和迅速产生耐药性的特性,使得MRSA的治疗异常棘手。因此,亟需开发新型抗MRSA药物。杂合策略是开发新药常用手段,目前多个杂合体药物已用于临床或处于临床评价阶段。咪唑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菌活性,将咪唑与其他具有抗菌活性的药效团杂合可能会获得对包括MRSA在内的多种致病菌具有良好广谱抗菌活性的候选化合物。本文将介绍自2011年以来发展的具有抗MRSA活性的咪唑杂合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构-效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开发活性更高的候选物提供参考。

  • 兰香莹, 黄洁, 袁成, 宁小珺, 汪钢强
    2021, 42(6): 346.
    摘要:靛红衍生物是药物活性化合物的前体,具有抗菌在内的多种生物活性,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科学家设计、合成并评价了多个系列靛红二聚体包括游离和金属螯合物的抗菌活性,并筛选出了若干具有研发潜力的候选物。本文将着重介绍自2011年以来所发展的具有抗菌活性的靛红二聚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构-效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开发活性更高的候选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罗杨, 易川, 李苇苇, 王亚静, 王子琛, 吴易喆, 凌海波
    2021, 42(6): 352.
    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具有易于传播和难以治疗等特点,是一种具有潜在致命性的致病菌。目前治疗MRSA感染的药物屈指可数,但MRSA已对包括万古霉素在内抗菌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故亟需开发新型抗MRSA药物。查尔酮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作用与细菌的Ⅱ型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DNA、丝状温度敏感突变体Z、外排泵、毒力因子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等。因此,查尔酮类化合物对包括MRSA在内的多种致病菌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活性。本文将综述十年来所发展的具有抗MRSA活性的查尔酮类化合物,为今后进一步开发活性更高的候选物打基础。

  • 杨丹
    2021, 42(6): 358.
    摘要:目的 探究血管内皮抑制素(ES)联合调强放疗(IMR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3月医院收治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85例,采用摸球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3),其中对照组采用IMRT治疗,观察组行ES联合IMRT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免疫水平变化、肿瘤相关因子水平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客观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7.44%、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45.24%、73.8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相关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多效蛋白(PTN)、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组肿瘤相关因子中VEGF、VEGFR、PTN、Cyfra21-1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4+/CD8+指标较治疗前水平升高,CD8+指标水平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指标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局部晚期NSCLC患者采用ES联合IMRT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可显著降低肿瘤相关指标水平,且对患者免疫功能无影响,安全性可靠,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肖存阁, 孙志增, 孙绪军, 高永胜
    2021, 42(6): 362.
    摘要:目的 探讨益生菌辅助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三联方案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应用效果及对根治率和不良药物反应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7年2月—2020年10月我院就诊的110例Hp感染胃溃疡患者,根据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三联方案治疗,观察组在以上基础联合益生菌。两组均持续治疗两周。记录治疗后Hp根治率,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不良药物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Hp根治率(92.73%)高于对照组(78.18%)(P<0.05);治疗前两组腹胀、腹痛及反酸嗳气临床症状评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药物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辅助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三联方案治疗用于Hp感染胃溃疡中,不仅能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其根治率,还能减轻炎症反应,此外还能减少不良药物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好。

  • 刘家玲, 张华, 胡芳芳, 许永杰, 罗湘蓉, 金婷婷, 卢志顺
    2021, 42(6): 365.
    摘要:目的 了解ICU病区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9年间ICU病区患者送检标本的细菌培养及体外药敏试验数据,使用WHONET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9年共分离出非重复菌242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94株(78.1%)、革兰阳性菌532株(21.9%);居前5位的革兰阴性菌是鲍曼不动杆菌(26.0%)、肺炎克雷伯菌(16.5%)、大肠埃希菌(12.0%)、铜绿假单胞菌(9.7%)和黏质沙雷菌(3.1%);居前5位的革兰阳性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9.3%)、屎肠球菌(21.8%)、粪肠球菌(10.5%)、肺炎链球菌(8.3%)、表皮葡萄球菌(7.0%);标本类型以痰液(70.3%)、血液(12.4%)、分泌物(4.7%)和尿液(2.4%)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75%和 >20%,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药物耐药率分别为>35%和<3%。结论 ICU病区以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明显增高,非发酵菌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的趋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措施及细菌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邢吉燕, 张华, 罗湘蓉, 胡方芳, 许永杰, 蒲海, 李红凌, 卢志顺, 金婷婷, 李琴, 刘家玲, 陈瑢
    2021, 42(6): 372.
    摘要: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方法 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2014年—2019年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共分离出350株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神经外科(35.1%)、儿内科(14.3%)、儿科重症(13.1%)、神经内科(10.3%)及ICU(5.1%)。35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82株,占52%;革兰阴性菌168株,占48%。革兰阳性菌中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10%以上、对利福平、红霉素、四环素耐药率60%以上,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低。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甲恶唑、四环素耐药率达65.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 万滨
    2021, 42(6): 377.
    摘要:目的 调查泌尿外科术后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20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152例泌尿外科术后泌尿系统感染(UT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Vitek-32自动化细菌分析仪和纸片扩散法分别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152例UTI患者的大肠埃希菌检出情况和耐药性。结果 152例患者共检出致病菌152株,检出率100%,且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比56.58%;大肠埃希菌在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和膀胱癌中的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药敏结果显示,86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16%、1.16%、6.98%和8.14%;且86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54株(62.79%),非产ESBLs菌株为32株(37.21%);产ESBLs菌株对头孢噻肟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非产ESBLs菌株(P<0.05)。与≤60岁患者相比,61~70岁、71~80岁和>80岁患者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明显升高(P<0.05),>80岁患者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大肠埃希菌是泌尿外科术后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多为产ESBLs菌株,其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耐药性较低;且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临床上应重点监测老年泌尿外科术患者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以提高抗菌药物疗效。
  • 王长军, 陈昆南, 傅红燕, 韦翔予, 吴敏
    2021, 42(6): 381.
    摘要:目的 利用氮杂卡宾催化的仿生不对称质子迁移方法,高效构建了β-内酰胺类等一系列手性的新型头孢菌素头孢比罗酯衍生物。方法 以羟甲基-7-氨基头孢烷酸(7-ADACA)为起始原料,通过五步反应合成第五代头孢菌素头孢比罗酯,使用手性N-杂环卡宾(NHC)催化剂通过不对称质子迁移,合成了一系列头孢菌素头孢比罗酯衍生物。结果 合成了6个新型头孢菌素头孢比罗酯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MS和HRMS确证。结论 以氨基茚醇衍生的三氮唑为卡宾前体,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胺盐为质子梭,咪唑为“瞬间稳态”试剂,能够获得具有高度光学活性的β-手性酰基“稳态”中间体,并可以被头孢菌素头孢比罗酯亲核试剂原位捕获,生成头孢比罗酯衍生物。该合成技术的引入将对合成新型头孢菌素头孢比罗酯衍生物具有深远意义。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0年创刊

主      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名誉主编:蒋建东

主       编:郭晓强

常务副主编:刘涛 宗志勇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吴小林

编        辑:《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编辑部

ISSN:1001-8751

CN: 51-1127/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168号

邮编:610052

电话(传真): 028-84618974

邮箱: kssfc@vip.163.com

邮发代号:62-8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0004000290

高被引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