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2023年, 4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25
      

  • 全选
    |
  • 李慧,刘莉群,秦丹,靳洪涛*,卞晓岚*
    2023, 44(1): 1.
    摘要:近年来,多重耐药细菌特别是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如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的高感染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和新型非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混合制剂,能抑制大部分碳青霉烯酶,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疗效显著且耐受性好。本综述主要总结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药学特性、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疗效、安全性和耐药情况,以期为临床科学使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提供理论基础,促进合理用药。
  • 黄吉,李子烜,孙震晓*
    2023, 44(1): 7.
    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莫匹罗星抗结直肠癌(CRC)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莫匹罗星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数据库获取CRC相关靶点,利用Venny平台筛选出二者交集靶点作为莫匹罗星抗CRC潜在靶点,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潜在靶点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对PPI进行拓扑分析及可视化。将潜在靶点导入Metascape及Bioinformatics平台,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热图,气泡图以及通路图。结果 获得了莫匹罗星抗CRC潜在作用靶点89个,其中关键靶点为JUN、PTGS2、SRC、STAT3、IL1B及CASP3。富集度较高的生物学过程、细胞组成及分子功能分别主要为细菌源性分子的反应、内溶酶体和蛋白激酶c活性等。莫匹罗星抗CRC的信号通路有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 莫匹罗星抗CRC可能机制包括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癌细胞凋亡、抗炎以及破坏癌细胞微环境等。

  • 李子烜,黄吉,孙震晓*
    2023, 44(1): 13.
    摘要:莫匹罗星(Mupirocin,MPC)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外用抗生素,其抑制细菌异亮氨酰-tRNA的形成使其抑菌效果独特,但常规使用的MPC软膏有一定毒副作用,如其对创伤部位正常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及软膏基质的毒副作用等。同时,随着细菌对MPC的耐药性逐渐提高,MPC的抑菌效果也受到影响。近年来针对MPC的特点,已经发展出多种更加方便患者使用的新剂型。更重要的是,新剂型可以减少MPC的毒副作用、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延长血清半衰期等,在增进疗效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耐药菌的筛选。本文主要综述莫匹罗星喷雾剂、贴剂、水凝胶和纳米等新制剂的研究进展。

  • 傅蓉,刘亚威,姚兰,张亚杰*,王棘*
    2023, 44(1): 19.
    摘要:目的 建立罗红霉素片体内外相关性模型,并验证体内外相关性,用于仿制产品评价与开发。方法 测定罗红霉素片参比制剂及4批次国内自研样品溶出曲线,使用GstroPlus软件,建立罗红霉素片体内外相关性模型。采用参比制剂罗红霉素片(罗力得片)及国内自研样品的溶出曲线相关研究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再验证。结果 参比制剂在pH 6.0介质条件更具有体内外相关性,Cmax值、AUC预测误差都更小;国内自研样品在pH 6.0介质条件下模型拟合结果与体外溶出曲线相似性测定结果一致。结论 建立的评价模型能通过体外溶出实验反映体内情况,该模型可用于仿制产品评价与开发。
  • 高丽芳,张双庆*
    2023, 44(1): 26.
    摘要:慢性低度炎症性反应是许多慢性疾病的病理特征。甾体和非甾体抗炎药物是目前仅有的炎症性疾病治疗方法,但长期使用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淫羊藿素(ICT)为传统中药淫羊藿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肠内代谢物,也是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酶解产物。体内外研究均发现ICT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本文综述了ICT抗炎作用研究进展,为ICT抗炎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 赵丽凤,袁征,李鹰飞*
    2023, 44(1): 33.
    摘要:阿奇霉素是一种在红霉素化学结构基础上修饰而得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仿,具有广谱抗菌的特点,但其抗菌活性明显改善。近些年研究发现,除基本的抗菌作用外,阿奇霉素还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病毒以及抗疟疾等药理作用,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本文对阿奇霉素的药理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 凌亚豪,廖乐乐,靳洪涛*,时涛*
    2023, 44(1): 39.
    摘要: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各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和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是临床药源性疾病之一。在DILI 相关研究中,抗菌药物是最为常见的药物类型。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日益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相关性肝损伤事件发生也不断增加,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致肝脏毒性的机制及临床特点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深入了解抗菌药物致肝脏毒性的机制,为加强抗菌药物致肝损伤的防治及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贾征,张双庆*
    2023, 44(1): 45.
    摘要:抗生素在给人们带来临床价值的同时也带来风险: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神经毒性、肾衰竭、心脏疾病、哮喘等各种不良反应发生。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控制抗生素使用风险,建立抗生素使用的量化指标进行定量控制,通过处方系统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监控,依靠药师来监督医生的处方行为,另外还可以对患者进行抗生素使用的教育,使其对潜在的风险有所认识。

  • 邱付兰,黄晓华,钟荣荣,刘辉*
    2023, 44(1): 50.

    摘要:目的 分析2012—202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住院患者尿培养分离菌的构成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BD 细菌仪(Phoenix 100 )对临床送检的尿培养分离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数据应用WHONET 5.6软件分析。结果 共收集病原菌9689株(剔除重复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371株,占65.8%,革兰阳性菌2326株,占24.0%,真菌992株,占10.2%。居前5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42.3%)、肺炎克雷伯菌(9.1%)、粪肠球菌(8.4%)、屎肠球菌(7.2%)和白色念珠菌(5.7%)。4.0%患者发生尿源性血流感染,以>60岁患者多见,检出菌70.2%为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46.5%和49.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低(0.5%~6.4%),检出81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铜绿假单胞菌对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24.0%。鲍曼不动杆菌的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38.4%~56.3%)。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呋喃妥因耐药率低,屎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率为100.0%。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尿培养主要分离菌,最常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在2012—2021年有不断上升趋势。应重视尿培养分离菌的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实验室加强与临床沟通,合理使用抗生素。

  • 2023, 44(1): 56.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和管控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某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住院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和抗菌药物使用量,对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与细菌耐药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与这些药物的DDDs呈极强正相关关系(r=0.931、P=0.021,r=0.880、P=0.049,r=0.921、P=0.027);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与两种药物DDDs呈极强正相关(r=0.988,P=0.002;r=0.951,P=0.013)。结论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与部分抗菌药物DDDs存在一定相关性,应合理遴选和使用抗菌药物,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 代岩,王梦寒,张学东*
    2023, 44(1): 60.
    摘要:随着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其用药不合理现象越发明显,主要表现为用法用量或用药时间不合理、适应证不符、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不合理等。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细菌耐药的风险。本文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2023, 44(1): 64.
    摘要:目的 为皮肤软组织奴卡菌病抗感染治疗不能选择一线抗感染治疗方案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共同确定抗感染治疗药物、剂量、疗程,优化治疗方案,并实施药学监护。结果 医师采纳药师建议,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且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过程,提供药学服务,对促进医院安全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 陈婷婷,吴水发,张华堂
    2023, 44(1): 70.
    摘要:本病例为一名肾移植患者,长期规律口服他克莫司并规律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因先后两次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先后两次使用伏立康唑,患者5次调整他克莫司剂量,测定他克莫司全血浓度27次,测定伏立康唑谷浓度5次,监测时间共17个月,伏立康唑及他克莫司的浓度均达到稳态,能更好的评价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0年创刊

主      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名誉主编:蒋建东

主       编:郭晓强

常务副主编:刘涛 宗志勇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吴小林

编        辑:《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编辑部

ISSN:1001-8751

CN: 51-1127/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168号

邮编:610052

电话(传真): 028-84618974

邮箱: kssfc@vip.163.com

邮发代号:62-8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0004000290

高被引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