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2025年, 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24
      

  • 全选
    |
  • 刘泉莹, 李佳梦, 白雅芝, 张双庆
    2025, 46(1): 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抗菌剂耐药性问题,有效解决方案是研发新型的高效且低副作用的抗菌剂。硒作为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生物活性。研究表明,硒的抗菌机制主要包括影响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破坏细胞膜完整性以及对细胞遗传物质的作用等。目前硒及其衍生物在抗菌领域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广泛应用的抗菌剂。本综述将关于硒的抗菌机制及其作为抗菌剂的研究进展做简要总结,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 李佳梦 , 白雅芝, 刘泉莹, 张双庆
    2025, 46(1): 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在血硒与认知功能关系中是否起到中介效应。方法 基于2011年—2014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共纳入1 805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采用加权逻辑回归模型和加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探讨血硒与认知功能,血硒与SII间的关系。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探讨SII是否在血硒与认知功能关系中起到中介效应。结果 血硒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与SII呈负相关。SII在血硒与认知功能关联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 血硒能够降低认知损害和SII,SII在血硒与认知功能关系中并不能发挥中介效应。


  • 白雅芝 , 李佳梦, 刘泉莹, 张双庆
    2025, 46(1):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分析血硒浓度与炎症指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及氧化应激指标(尿白蛋白)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取Nhanes 2017年—2020年共7 617名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用方差分析比较炎症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组间的血硒浓度差异,用加权线性回归通过调整不同的因素所得的三种模型分析血硒浓度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及尿白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硒浓度四分位数在性别、种族、 受教育程度及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较低组的人群血硒浓度更高,三分类血清铁蛋白组间的血硒浓度也有统计学差异(P<0.0001)。在调整协变量前后,血硒浓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均呈显著性负相关;血硒浓度与血清铁蛋白仅在调整协变量前呈显著性正相关;血硒浓度与尿白蛋白在未调整协变量和调整性别和年龄之后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协变量全部调整后相关性减弱。结论 血硒浓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及尿白蛋白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为补充硒预防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提供了依据。


  • 李佳梦, 王同蕾, 张双庆
    2025, 46(1):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丝氨酸摄入量与血硒浓度之间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利用1988年—1994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共纳入11 197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广义线性回归和限制性立样方条分别分析丝氨酸摄入量与血硒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丝氨酸摄入量与血硒浓度之间既无线性相关性,也无非线性相关性。结论 丝氨酸摄入量不影响血硒浓度。


  • 崔桐恺, 储锦华, 郭雅丽, 李如梦, 秦子涵, 程古月
    2025, 46(1): 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两栖爬行类动物是沙门菌等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的主要携带者,对于人类与两栖爬行动物均有危害。常见的传播途径为人类食用和饲养等方式直接与两栖爬行类动物发生接触,从而感染细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类药物的长期使用,以及耐药基因与耐药细菌通过受污染的土壤、水、食物或其他载体在野生动物和圈养动物中传播,两栖爬行类动物中部分细菌已发生了分化并产生了耐药菌株,进一步对人类与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在蛇类和龟类为主的相关研究里存在有至少对一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且从不同物种中分离到的同属细菌在不同抗生素的敏感度上面具有一定相似性。而在蛙类和蝾螈等其他两栖爬行类细菌耐药性方面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但是部分文献检测到从两栖类动物中分离出的细菌具有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基因,这些耐药基因可能随着蛇类等其他爬行动物的捕食行为从两栖类转移到爬行动物身上,造成耐药性的转移,但目前仍没有相关研究来针对这一机制进行证明。本综述旨在对两栖爬行类动物细菌的耐药性研究进行阐述和总结,并为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在两栖爬行类动物中的传播提出相关建议。


  • 刘疆, 邱思鸿, 周莹, 姚晓蝶, 李娜, 罗季
    2025, 46(1): 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结构特点、抗菌机制、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等全面介绍奥马环素的研究进展,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奥马环素作为新一代氨甲基类四环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奥马环素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奥马环素具有科研和临床研究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 马兴换
    2025, 46(1): 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拉环素是一种新型、全合成、广谱和含氟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在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本文主要对依拉环素构效关系、作用机制、抗菌谱、药效/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应进行概述,旨在为依拉环素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赵博, 张娜
    2025, 46(1): 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血清型在致病性和免疫性等方面存在差异。通常利用菌体表面的荚膜多糖将其分成血清学上相似的群体,目前已鉴定出10种血清型(Ia型、Ib型、Ⅱ型、Ⅲ型、Ⅳ型、V型、Ⅵ型、Ⅶ型、Ⅷ型和Ⅸ型)和不可分型(Nontypeable,NT)。血清型的分型方法包括:兰斯菲尔德沉淀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和多重PCR扩增法等。针对无乳链球菌的疫苗研发主要涵盖了荚膜多糖疫苗和蛋白偶联疫苗两种类型。这些疫苗在制备工艺、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各有特点。荚膜多糖疫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安全性较高,对某些血清型的免疫效果显著;荚膜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具有较强免疫效果、较好的免疫记忆功能和更广泛的适用性。研究表明,通过接种无乳链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孕妇和新生儿的感染率。本文综述了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及其疫苗的研究现状,对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分型和免疫特性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无乳链球菌疫苗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 冯文强, 陈碧霞
    2025, 46(1): 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我院检出细菌耐药情况、医院感染控制指标及其标本送检情况,提出用药预警及抗菌药物选用建议,控制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流行暴发。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微生物室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更新标准,分析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数据。结果 2020年—2023年间微生物室分离非重复菌株27 1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2%(18 534/27 176),革兰阳性菌占31.8%(8 642/27 176)。分离菌在各类标本中的分布,呼吸道标本占40.1%,尿液标本占28.6%,分泌物标本占17.2%,血液标本占7.8%,以及其他种类标本(脑脊液、胸水和胆汁等)占6.3%。检出率前五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9.42%)、肺炎克雷伯菌(12.08%)、铜绿假单胞菌(9.67%)、金黄色葡萄球菌(8.62%)和鲍曼不动杆菌(7.5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1.8%(981/2 346),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屎肠球菌相比粪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升高,2023年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15.5%,替考拉宁耐药率13%,未发现利奈唑胺耐药菌株。耐碳青霉素烯类药物肠杆菌目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2023年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37.6%。非发酵菌中耐碳青霉烯类药物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2023年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2.1%和15.6%。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菌株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急诊科等。结论 2020年—2023年间我院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较高,应加强监测和防控,无菌部位标本占比不高,应努力提高无菌标本送检率,加强重点科室病原菌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罗艺兵, 张建刚, 付蕾, 覃珊珊, 曾江辉
    2025, 46(1): 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分析南宁地区某医院2020年—2023年血培养分离细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方案的选择和院内感染的防控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020年—2023年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数据,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药敏试验执行标准,运用WHONET5.6软件对菌株的临床科室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7 843份血培养标本共检出病原菌5 332株,排除重复菌株后共检出病原菌1 45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7.3%,革兰阴性菌69.7%,真菌3.0%。菌株分布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499株(34.4%),肺炎克雷伯菌275株(18.9%),金黄色葡萄球菌139株(9.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17株(8.06%)和肠球菌属68株(4.7%)。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18.7%,甲氧西林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为71.8%;MRCNS对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高于MR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总检出率为4.67%,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分别为3.3%和6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及葡萄球菌。结论 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分离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为最主要分离菌;不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准确及时地监测报告本地区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石磊, 吴永英, 聂兴旺, 唐余庆, 陈超, 王丹琳, 陶如玉
    2025, 46(1): 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分析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探讨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 06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对其痰液或肺泡灌洗液病原菌进行检测。收集284例患者临床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比较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2022年间临床科室共送检25 033份样本,检出阳性标本4 959份,阳性率为19.8% (4 959/25 033),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占18.0%(894/4 959)。共检出6 00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0.7%(1 243/6 00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11.3%(680/6 001);革兰阴性菌79.2%(4 754/6 001),以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18.7%(1 122/6 001)和14.7%(880/6 001);真菌占0.1%(白色念珠菌为主,4/6 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x2=0.013,P=0.001)及住院时间(x2=0.256,P=0.014)均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15~30 d和≥30 d)是引起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呼吸道感染患者细菌感染率及耐药率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低蛋白血症及住院时间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可针对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患者呼吸道感染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0年创刊

主      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名誉主编:蒋建东

主       编:郭晓强

常务副主编:刘涛 宗志勇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吴小林

编        辑:《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编辑部

ISSN:1001-8751

CN: 51-1127/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168号

邮编:610052

电话(传真): 028-84618974

邮箱: kssfc@vip.163.com

邮发代号:62-8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0004000290

高被引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