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刘艳超, 孙欣, 马天玥, 郑珩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3): 145.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多样杀菌机制的抗菌肽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品。目前已有部分抗菌肽正在进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病原体感染的临床试验,然而,较低的生物利用度及溶血活性等可能存在的毒副作用给天然抗菌肽的临床转化带来了障碍。因此,通过介绍抗菌肽在临床上的研究进展,并总结抗菌肽药物开发过程中的挑战及开发策略,以期为抗菌肽的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 崔桐恺, 储锦华, 郭雅丽, 李如梦, 秦子涵, 程古月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1): 23.
    两栖爬行类动物是沙门菌等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的主要携带者,对于人类与两栖爬行动物均有危害。常见的传播途径为人类食用和饲养等方式直接与两栖爬行类动物发生接触,从而感染细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类药物的长期使用,以及耐药基因与耐药细菌通过受污染的土壤、水、食物或其他载体在野生动物和圈养动物中传播,两栖爬行类动物中部分细菌已发生了分化并产生了耐药菌株,进一步对人类与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在蛇类和龟类为主的相关研究里存在有至少对一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且从不同物种中分离到的同属细菌在不同抗生素的敏感度上面具有一定相似性。而在蛙类和蝾螈等其他两栖爬行类细菌耐药性方面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但是部分文献检测到从两栖类动物中分离出的细菌具有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基因,这些耐药基因可能随着蛇类等其他爬行动物的捕食行为从两栖类转移到爬行动物身上,造成耐药性的转移,但目前仍没有相关研究来针对这一机制进行证明。本综述旨在对两栖爬行类动物细菌的耐药性研究进行阐述和总结,并为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在两栖爬行类动物中的传播提出相关建议。


  • 贺俊衡, 周伟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6): 382.
    真菌感染,尤其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已成为人类健康和世界卫生的重要威胁,每年有超过375万人死于IFI,这使得抗真菌药物的研制备受关注。唑类抗真菌药物是临床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抗真菌药物,在治疗真菌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唑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及长期用药产生的耐药性限制了唑类药物的进一步应用。开发新型杂合药物是抗真菌药物的一种极具潜力的策略,通过结合不同药物结构中的优势骨架,有望设计出具有优异抗耐药菌活性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本文对基于唑类结构设计的新型杂合抗真菌药物进行了综述,这些杂合药物在抗菌活性、抗耐药菌活性及低毒副作用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可观的潜力,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 刘日慧, 刘晓凤, 伍晓乐, 李思成, 周山清, 邓梦雨, 胡一冰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4): 226.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物,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对病毒感染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在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中,抗病毒类中药制剂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中药制剂以其独特的整体效应和多层次、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有效抑制了病毒的复制和扩散,且其疗效不会受病毒变异而产生太大影响,对预防病毒感染展现出明显的优势。近年来对中药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中药抗病毒作用机制仍存在许多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比如中药抗病毒活性的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等。中药抗病毒有效成分的筛选及其药理药效的评价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深入查阅有关文献,以抗病毒作用机制为依据对具有抗病毒活性成分的中药制剂及其有效成分进行综述,以期为抗病毒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应用抗病毒制剂提供参考。


  • 冉启月, 景梦芙, 罗红丽, 廖国建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6): 373.
    数量种类有限的抗真菌抗生素过度使用促进病原菌产生耐药性,探索能够替代传统抗生素的新型疗法尤为关键。在这一背景下,抗真菌肽由于作用方式多样,较难使真菌形成耐药问题,在临床应用领域展现出极大的潜力。然而,天然抗真菌肽存在稳定性差、毒性高、研发周期长等缺陷,导致其设计和开发受到限制,因此抗真菌肽的设计与合成策略成为了近期研究热点。本文综合探讨了抗真菌肽的特点、来源、杀菌原理和研究现状,介绍了合理设计、组合化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用于抗真菌肽开发的策略,旨在为抗真菌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刘富菁, 靳雪杨, 常文强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6): 361.
    随着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增多,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人数逐年增加,而有限的抗真菌药物种类和严峻的真菌耐药给临床真菌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发现抗真菌新靶标并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对细胞结构(细胞壁中几丁质、β-1,3葡聚糖、β-1,6葡聚糖、糖基磷脂酰肌醇;细胞膜中磷脂、鞘脂、麦角甾醇和海藻糖)、信号通路(钙调神经磷酸酶和MAPK通路)以及能量代谢(氧化磷酸化和乙醛酸循环)三个方面的抗真菌靶标及相应的抗真菌先导药物,并阐述了其在抗真菌感染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临床真菌感染问题提供了参考。


  • 刘疆, 邱思鸿, 周莹, 姚晓蝶, 李娜, 罗季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5, 46(1): 32.
    从结构特点、抗菌机制、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等全面介绍奥马环素的研究进展,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奥马环素作为新一代氨甲基类四环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奥马环素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奥马环素具有科研和临床研究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 侯利霞, 陆国平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4): 248.
    目的 探讨分别以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药敏对预防KPC型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耐药能力的研究。方法 筛选2018年1月1日—2019年2月28日某院检验科临床分离的KPC型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17株,选择5株,采用体外抗生素联合传代培养方法,以评价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的MIC(最小抑菌浓度)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用药能够降低菌株的替加环素或多黏菌素B的MIC,与用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可预防多黏菌素B耐药,第一周时,替加环素联合利福平均延缓了替加环素的MIC增长,单独低剂量使用替加环素或多黏菌素B,在第一周时有4株菌耐药。结论 早期联合治疗可抑制KPC型CRKP的生长,随着抗生素暴露时间的延长,细菌易耐药,应加强院感防控和抗生素合理使用,防止细菌进一步耐药。


  • 莫沁梓, 郑珩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4): 217.
    当前抗菌药物面临日趋严重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亟需新结构或新作用机制的抗菌药。抗菌肽因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独特的杀菌机制,被认为是对抗多重耐药细菌的潜在治疗药物,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抗菌肽存在结构不稳定,易被蛋白酶水解等缺点,为抗菌肽的临床转化带来了阻碍。提高多肽结构稳定性可以使用非天然氨基酸修饰、环化等方法,近年来一种被称为订书修饰的特殊环化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包括使用全碳氢链、三唑基或者硫代碳链桥环钉子等。订书结构的引入可以提高抗菌肽结构的稳定性,尤其是α-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增强抗菌肽的活性,还可以抵抗蛋白酶水解,但也存在提高溶血毒副作用的可能。本文介绍了订书肽的结构、合成以及研究中的订书抗菌肽,并讨论了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新型抗耐药菌药物研发提供帮助。


  • 苏宁, 袁垆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5): 331.
    目的 分析某综合医院新生儿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检出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医生治疗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抗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新生儿科无乳链球菌分离株。所有菌株经BD PhoenixTM-100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或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 2017年—2022年,新生儿科累计住院人数总数为16 772人,共检出无乳链球菌243株。来源于胃液分泌物标本186株,占76.54%,其次为血液标本51株,占20.99%;无乳链球菌感染女性新生儿人数略高于男性;无乳链球菌的药敏试验显示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吡肟、利奈唑胺、美罗培南、青霉素和万古霉素尚未耐药。红霉素六年耐药率均大于57.1%;四环素六年耐药率均大于64.7%,总耐药率在73.8%;左氧氟沙星六年耐药率在25.5%~42.9%,总耐药率在31.4%。结论 为临床儿科医生进行有效的抗感染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有助于降低新生儿不良反应的风险。

  • 李诗媛, 陈雨晞, 贺彤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3): 162.
    第五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洛林酯、头孢比罗酯钠抗菌谱较广,疗效佳,耐受性较好,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头孢洛林酯和头孢比罗酯钠的现有临床数据,就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耐药性研究及其在患者中的运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 郑远明, 董智慧, 周杰, 由函琳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3): 169.
    目的 统计大连市友谊医院近六年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菌株来源与临床分布,分析11种临床常见抗菌药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送检标本1 316株,进行细菌体外分离培养与药敏实验,应用Whonet 5.6软件分析药敏结果,Spss 23软件对6年内该菌耐药率的变化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1 31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主要来源于痰液907株(68.9%)和尿液167株(12.7%)。这些菌株主要分布于重症医学科513株(39.0%)和老年病科359株(27.3%)。在所统计的11种抗生素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氨曲南三种药物6年内耐药率变化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间耐药率最高的是2021年左氧氟沙星(37.0%),耐药率最低的是2022年头孢吡肟(8.3%)。结论 本院铜绿假单胞菌的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呈耐药率逐年上升;微生物室应加强耐药菌监测的同时,临床也要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


  • 李进军, 赵晨, 王辂, 李端华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3): 210.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类药物凭借降糖平稳,适应证广泛,用药依从性强的优点,在最近十几年里,发展迅速,一跃成为糖尿病药物中销售额最大的品类,但因价格高,上市时间短,普及率不足10%,故市场前景有待挖掘。GLP-1-RA类药物市场竞争激烈,有多款重磅炸弹药物问世,甚至有年销售额超百亿美元的产品。本文从作用机理、分类、市场演变史、专利状态,国内仿制药现状及国内医疗政策方面描述了GLP-1-RA类药物特点和市场现状。


  • 张俊, 李于西, 潘子军, 杨凯丽, 邵伍军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5): 353.
    桂花耳糖脂是通过匙盖假花耳菌株在合适条件下发酵生产得到的长链糖脂,是一种天然、高效的新型食品防腐剂和添加剂,其优于乳酸链球菌素、纳他霉素、聚赖氨酸、丙酸钙、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抑菌活性使它具备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 建立一个准确、高效的含量分析检测方法,以保证桂花耳糖脂产品质量的稳定。方法 将桂花耳糖脂样品酸化水解和衍生处理得到木糖和葡萄糖,通过气相色谱方法定量检测木糖和葡萄糖衍生物含量,从而得到桂花耳糖脂的含量。结果 木糖衍生物浓度在0.3009~0.7022 mg/m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6,线性方程为y=1.4406x-0.0162;葡萄糖衍生物浓度在0.3001~0.7003 mg/m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7,线性方程为y=1.4255x+0.0050;在80%~120%范围内,总糖脂的回收率为99.30%~99.69%,相对标准偏差为0.10%~0.17%,精密度相对平均偏差为0.14%。结论 该分析方法稳定,定量准确,专属性强,可满足桂花耳糖脂的含量测定。


  • 陈媛, 李思成, 徐杨, 李秭钰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3): 154.
    皮敏消胶囊(Piminxiao capsules,PC)是由21味中药材经加工制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和凉血止痒等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和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为了给皮敏消胶囊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荨麻疹提供参考,综述了近年来对皮敏消胶囊的有效成分、抗炎和抗敏药效的研究进展。


  • 郑洁, 龙琴, 隆莉, 虞胜镭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3): 195.
    目的 对诺卡菌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诺卡菌病的诊治提供更多经验,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34例诺卡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为播散性诺卡菌感染,17例为单一部位感染:9例为肺部感染,6例为皮肤感染,2例为肌肉感染。其中26例因基础疾病曾使用免疫抑制剂。一般炎性指标稍升高,细胞免疫指标下降,其中播散性感染组与单一部位感染组比较,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CD8+T淋巴细胞更低。影像学表现多为结节、肿块和胸腔积液。培养和二代测序是诊断的重要方法。大多数明确诊断后正规治疗预后较好,部分合并颅内感染者预后较差。结论 诺卡菌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低下的中老年患者若出现慢性发热伴有全身以结节或肿块为表现的病灶,需警惕感染诺卡菌的可能。需积极寻找病原学依据,并结合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和药敏综合制定治疗方案。


  • 杨秀, 柳露云, 张凌雄, 张阳, 代加奎, 杨玉萍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5): 347.
    目的 评价临床药师采用专项处方点评模式干预对肛肠科痔切除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效果。方法 参考国内外最新指南和专家共识,制定痔切除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点评标准,建立专项处方点评模式。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肛肠科2022年1月~6月收治的174例痔切除术患者为对照组,2023年1月~6月临床药师实施干预的150例痔切除术患者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及住院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药师干预后,肛肠科痔切除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不合理率显著下降,干预组在遴选药品、给药时机、给药频次、单次剂量、给药疗程及联合用药方面不合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人均住院时间、人均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人均住院费用、人均药品费用及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干预前,围术期偏好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联合第二/三代硝基咪唑类药物预防感染;干预后,围术期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和第一代硝基咪唑类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上升,联合用药以头孢唑林加甲硝唑为主,且肛肠科每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在规定范围,较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药师干预显著提高了肛肠科痔切除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并有效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 吴昊霖, 陈连清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5): 304.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革兰阴性菌,因其能引起院内严重全身感染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有的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在治疗药敏型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对耐多药和全耐药鲍曼不动菌引起的感染目前可供选择的药物屈指可数。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鲍曼不动菌药物。吲哚可作用于细菌的各种靶标,对各种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是开发新型抗鲍曼不动菌药物的优良药效团。本文综述了2020年至今所开发的具有抗鲍曼不动杆菌潜力的吲哚衍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发现新的候选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 田丹丽, 麻小英, 刘江波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3): 186.
    目的 分析伏立康唑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机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充分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参与1例氯气中毒后继发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结果 临床药师结合用药史及药物作用特点,协助医师查找和判断急性肝损伤的原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最终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诊疗,对患者进行用药监护,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危害,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 杨舒, 郭宸汐, 苏昊辰, 牛涵, 王楷翔, 王丽丽, 徐永平, 王珩, 谭德猛, 谢琼, 李晓宇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4, 45(4): 239.
    目的 预测分析83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前噬菌体携带情况和分布特征,以及鉴定前噬菌体编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方法 采用Phaster在线工具对菌株基因组序列进行前噬菌体预测,采用Cadr数据库和Vfdb数据库进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注释分析。结果 83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共检测出601条前噬菌体序列,其中完整型304条,不完整型161条,可疑型136条,平均每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至少存在3条完整的前噬菌体。平均每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携带的所有前噬菌体占其基因组长度比例约为2%~4%。61条前噬菌体预测到125个耐药基因,分别来自23个不同家族,产生7种耐药机制。356条前噬菌体共编码545个毒力基因,归类为119种毒力基因,编码78种相关毒力因子,平均每个前噬菌体携带1~2个毒力因子编码基因,少数前噬菌体携带3条及以上。毒力因子的宿主来源除了铜绿假单胞菌外,百日咳杆菌、微黄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及其亚种、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亚种也占有较高来源比例。结论 前噬菌体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分布广泛且携带多种耐药和毒力基因,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获得、传播和致病性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0年创刊

主      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名誉主编:蒋建东

主       编:郭晓强

常务副主编:刘涛 宗志勇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吴小林

编        辑:《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编辑部

ISSN:1001-8751

CN: 51-1127/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168号

邮编:610052

电话(传真): 028-84618974

邮箱: kssfc@vip.163.com

邮发代号:62-8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0004000290

高被引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